首页 > 港股 2024年终特辑 | 韩福东:我的年度失望之书、赞赏之书
2024年终特辑 | 韩福东:我的年度失望之书、赞赏之书
2025年01月10日阅读人数59444
(原标题:2024年终特辑 | 韩福东:我的年度失望之书、赞赏之书)
如果选择2024年度文化事件,我认为非“姜萍事件”莫属。它堪称年度反智事件,有那么多KOL――其中不乏名校教授参与造神,将一个平日数学考试不及格、连高等数学符号都抄错的学生奉为天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在一些人眼中那么明显的造假行为,在另一些人那里却是高斯再世,问题仅仅出在厌女、阶层歧视或者更简化为质疑者的道德败坏与阴谋论?是这些KOL读书把脑子读坏了吗?还是读书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茧房里的自嗨游戏,更多只是加固既有的偏见?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人文、社科领域通常缺乏真正意义上可证伪的标准,所以更容易受时代政治正确的影响,各个学科内也有足够多的伪专家与假权威。如果阅读成为一种单向灌输的过程,被误导就几乎是一种宿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其实也受惯性支配,有路径依赖,这也是为什么罕有中年智识飞跃的人生:一个人的底层思维在中年之前大多已经成型,更多的同质阅读只是加添细化的知识,而非增益判断力与洞见。我愈发体认到跨学科阅读的必要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过去的2024年,我的阅读变得更为芜杂。人到中年,阅读少了许多功利性的期待,而更愿沉浸于思维乐趣与认知进步上。我可能是比较少见的在35岁之后重建阅读趣向与价值检讨的学人。这像是一次发现之旅,其间充满自我否定的痛苦,但更多是省察的欣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曾在朋友圈吐槽书评圈如同夸夸群,非常不好。一位朋友回应说,过去书评界曾试图做失望之书,终究不成。借这次回顾2024年阅读历程的时机,我想推出我的失望之书,它们大都出现在各种榜单上。
另外,我也会分享我的5本赞赏之书。
我当然也有我的盲区与偏见,批评亦很容易遭遇反噬,但好在道理是可以言明的。我也愿意接受各方的指正。
1
《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自2020年推出中译本后,一直处在畅销书榜单上,据说销量已达数百万册。但这部以心理科普为名的著作,其实宣讲的是伪科学。
这本小书借用了《柳林风声》的人物设定,讲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向爱笑闹的蛤蟆先生,最近变得郁郁寡欢。朋友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苍鹭。苍鹭与蛤蟆面谈了几次,指出他的抑郁来自童年的经历,而“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自我状态是父母、成人与儿童状态的三位一体,只有当一个人处于成人状态时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蛤蟆只要让自己走出儿童状态,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蛤蟆了解这些知识点后,自杀的念头就没有了,他的抑郁症好了。
苍鹭不时在书中引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强调童年对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去传达这样一种更糟糕的观点:你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儿童状态”)所在,你的精神症状就好了。如果事实真的如此简单,那全世界的精神疾病医院都可以解散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实早已被主流精神医学界所抛弃。波普尔早在1963年就在《猜想与反驳》中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占星术相提并论:“并不是说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没有把某些事情看对头:我个人并不怀疑他们有不少的话相当重要,而且有一天会在一门可加以检验的心理学里发挥作用。但是那些为精神分析家天真地认为证实他们理论的‘临床观察’,的确并不比占星术士在他们的行当中找到的经常证明好到哪里去。至于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和伊德(Id)的宏伟诗篇,那就像荷马从奥林匹斯山收集来的那些故事一样,全都够不上科学的资格。”
《猜想与反驳》
英 卡尔・波普尔 | 著
傅季重 纪树立 周昌忠 蒋弋为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
波普尔是真正的科学哲学大师,他在1960年代就指出了弗洛伊德的问题所在,而那时还是精神分析的鼎盛期。弗洛伊德将每一种神秘的冲动和精神病症都解释为童年经历对潜意识的影响,如《隐谷路》中所说:“怪罪母亲变成了精神病学的业内标准,其影响甚至延伸到了精神分裂症研究之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神病治疗师都会或多或少把情感或精神障碍归因于患者母亲的作为。自闭症被指责为‘冰箱妈妈’(refrigerator mother)的罪过,因为她们对幼儿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爱;强迫症被认为是孩子两三岁接受母亲如厕教导时抵触母亲产生的问题。公众无可救药地将‘精神失常’同‘恶母’的概念联系到了一起。”
《隐谷路》
美罗伯特・科尔克 | 著
黄琪 |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0月
但现在弗洛伊德已经不再构成多大的困扰。“对多发性精神疾病家庭的研究,最终都会落到家庭成员所携带的相同基因上”“过去的争论围绕的是弗洛伊德,现在则在讨论表观遗传学”……科尔克通过对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中产家庭中12个孩子罹患各种精神疾病的成长描述,为我们展现了精神疾病治疗领域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与研究进展。这是我近年读过的最好的现实非虚构作品。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英国的首版时间是1997年,此时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仍然被认为具有存在价值,但绝不是像该书所宣讲的那样对精神疾病有着那样神奇的想当然疗愈,更不要说早已被证伪的“儿童状态”理论了。时至今日,各种如占星术一般的心理学理论在中国仍然大行其道,让这个领域充满了玄学色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戴博德最为离谱的一点是相信颅相学,他设计了一个情节,让蛤蟆先生进入心理咨询师苍鹭书盈四壁的房间时,看到一张大书桌,摆放着一颗陶瓷头颅,上面写满了文字,内容是福勒所创的颅相学。这可是1997年了,居然还相信福勒1840年代创建的颅相学――一种根据头盖骨隆起的程度和特征来判断心理官能发达程度和特点的理论,这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缺乏科学意识了。
或许有人会困扰,很多职业荐书人,昨日刚推荐完《隐谷路》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今天何以又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或许根本就没有仔细阅读并消化波普尔的任何一本著作,所以对自己的自相矛盾与左右互搏可以说是无意识的。我也认识很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不断地在汲取知识,掌握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信息细节,却缺乏基础判断力。这也是我格外推荐波普尔的原因所在,因为没有科学的底层思维,浮在水面上的知识枝节都是混乱且无根的。
2
《唐代的社会与性别文化》是一部我需要认真对待的书。作者姚平是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历史评论》《唐学报》等英文期刊编委。《唐代的社会与性别文化》是一本论文集,主要利用唐代女性墓志铭进行性别研究。她努力将这些墓志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某种统计,以得出某种结论,但有时似乎操之过急。
譬如在《会昌灭法时期的女性》一文中,姚平说:“(比丘尼)志坚终年50岁,已超过她的同时代女性平均寿命(43岁),但却远远低于当时的男性的平均寿命以及唐代早期的女性平均寿命(65岁)。在志坚过世的那十年(861―870)中,男女的平均寿命相差几近十三年!”
人口史学的共识是,近现代之前的人均寿命不会超过35岁,唐朝当然不可能例外。何以姚平会得出唐代早期和会昌时期女性平均寿命分别为65岁、43岁,而会昌年间男性平均寿命56岁的结论?原来她依据的是手中的墓志铭:651年-660年间,86份女性墓主的平均死亡年龄为62.67岁(本文作者注:姚平原文65岁应是63岁之误);861年-870年间,89名男性墓主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6岁,60名女性墓主的平均死亡年龄为43.15岁。这里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几十人的小样本数据根本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姚平并非没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她在另一篇文章中说:“虽然这些(僧尼墓志)数据尚不足以提供有意义的统计学上的分析,但是,它们凸显了社会性别在宗教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但这又暴露出另一个问题,既然僧尼墓志的男女差异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它又如何能凸显社会性别在此中的重要性?这可能是《唐代的社会与性别文化》最大的取向所在:为了女性主义的主题,强行利用各种没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推导出作者预先设定的结论。
这样的预定立场,最糟糕的结果不仅是违背逻辑的推导,甚至也不是选择性利用史料,而是将史料做彻底完全的扭曲。所以,当我看到姚平在《从如愿墓志和惠果墓志看佛教文献的性别化》一文中谈到:“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是比丘过世的神异自然现象,这在《比丘尼传》和唐代比丘尼墓志中也没有任何记载……唐代佛教徒墓志和传记中所体现的性别差异很可能反映出,女身不能成佛道这个主题始终存在于唐代佛教中。”
我可以用震惊来形容。因为我很清楚《比丘尼传》中关于比丘尼(女性出家者)过世神异现象的记载比比皆是,为了验证自己的记忆没有出错,我随便翻阅了一下该书所记载的第一位比丘尼传,映入眼帘的是如下记录:“(净捡尼)到升平未,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捡见欣然,因语众曰:好持后事,我今行矣。执手辞别腾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霓,直属于天。时年七十矣。”比丘尼净捡临终前不仅有异香与红色气体出现,还有拿着五色花的女子从空中下来接引,净捡拉着该女子的手直接腾空而上,一路皆是虹霓。这不是比很多比丘(男性出家者)更为神异的现象吗?
我在2024年重读了《枪炮、病菌与钢铁》,比我数年前第一次阅读的收益要大。我想这可能是最初阅读该书时,我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所以对戴蒙德提供的洞察感触不深。这是真正的大历史著作,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出版社在附册中请江晓原做了一篇导读,其中提到:“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枪炮、病菌与钢铁》出版于1997年,完成于1996年,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在1996年,戴蒙德不可能想象到今日中国的崛起规模,这是我们考察戴蒙德的分析论证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历史局限。事实上,到了今天,戴蒙德对中国文明命运的解释已经完全破产。”这真是“蝇粪点玉”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
美 贾雷德・戴蒙德 | 著
王道还 廖月娟|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1月
3
塔勒布的《反脆弱》收割了一些好评,我的朋友圈里只有一个人公开说它像神棍。我个人对它的评价极低,认为是高级成功学。这就像很多伪心理学也在援引脑科学的知识,但其底层思维却是占星术般的玄学。
《反脆弱》的问题也出在底层思维上,它崇古、偏爱个案推导普世,有很多极端论断,也有反对现代智识的取向。譬如他认为现代医学“给药”的“加法式处理法”是脆弱的,而那种“减法式处理法”如“减少碳水化合物”才是“反脆弱“的。他甚至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下,人们会死,但是不会衰老,或者衰老的时间很短”,多动症、抑郁症等都是“无中生有或杜撰出来的精神疾病”。
《反脆弱》有某种启发性,但它是鸡汤型,底层思维则是反智的。
在读《奇点更近》之前,我曾看过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一本未来学的经典。预测未来要比回顾历史困难得多,库兹韦尔经受住了某种考验。这是一本信息密度极大的著作。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每一个预测都对。有价值的部分是他的论证与预测方式。这同样是一本在底层思维上给我们巨大启示的著作。
《奇点临近》
美 雷・库兹韦尔 | 著
芦义| 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24年9月
东西的《回响》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它是罕见的文学奖“光环效应”尽失的小说,微信读书的推荐值只有54%。怎么说呢,这本书语言粗鄙,结构也是纯线性的,作为一本心理推理小说,它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悬疑,也没有现实逻辑,甚至连主打的心理病症也属门外汉的拍脑袋。每一个嫌犯的招供理由都是莫名其妙的,它唯一的成功之处或许是现学现卖的精神分析让评委们感觉到了高深。
同样是心理悬疑小说,《搏击俱乐部》无论从文字节奏,叙事结构、逻辑严密度还是创意的独特性上,都堪称完美无缺。我是看完了同名电影后才看的小说,仍感受到巨大震撼。这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
《搏击俱乐部》
美查克・帕拉尼克 | 著
冯涛 |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
推荐阅读:
专题推荐: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