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发布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发布

2025年04月26日阅读人数60806

(原标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发布)

4月25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地铁集团”)研发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向智慧化、数字化迈出关键一步,将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的现状。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发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12月底,已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运营里程达10,945.6公里。然而,在行业进入“建设与运营并重、以运营为主导”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运营成本高、安全压力大等困境。此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的出现,成为破局的关键。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是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利用城轨行业数据训练微调形成具备逻辑推理、智能交互、算法纳管和泛化应用等能力,赋能设备运维、乘客服务、运营组织、应急处突等业务场景的行业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相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满足城轨行业垂直领域在场景适配性、响应速度、结果可信性等方面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2023年11月,青岛地铁集团成立了“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体”,集结技术专家与AI训练师团队共计300余人,开展“轨道交通+人工智能”1123N行动。青岛地铁集团以乘客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为起点,梳理出407项原始运营服务需求,提炼出159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通过人工智能、城轨云、5G等技术,以场景牵引、数据驱动的伴随式研发模式,青岛地铁集团建立了“1个大模型+18个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大模型应用体系,赋能设备智能维修、乘客智慧服务、运营高效组织、应急处置等业务领域。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发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城轨行业大模型具备四大创新亮点:一是完全解耦,实现算力、平台、大模型的完全独立,互不影响,具备部署未来更优模型的能力;二是全栈自主化,采用国产通识大模型为基座,自研城轨行业大模型;三是大小模型融合,借鉴MOE架构(分诊就医),构建“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城轨大模型,全面覆盖轨道交通运营场景;四是数据思维链,融合行业、地铁企业等数据,构建城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提升模型专业能力和准确性,增强输出结果可信性。

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表示,“智慧重构,提质未来”不是数智技术的简单叠加,是“一米宽,百米深”的深入探索。

从经济效益看,城市轨道交通单条线路智慧化改造成本约2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近千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城轨行业大模型的应用范围不仅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还可延伸至产业园区、港口、电力、水务的设备运维,机场的乘客服务,装备制造业的产线运维,运营商的运营服务及铁路的全场景业务等,赋能千行百业。

据悉,青岛地铁集团目前已完成青铁大模型1.0版本的研发,并在6号线完成初代大模型研发部署、模型评测,以及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的上线试运行,赋能设备维修、乘客服务、运营组织、应急处置等业务领域,大幅缩减作业流程并缩短故障处置时间。

城轨大模型应用体系搭建完成后,预计青岛地铁的运营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线网预计可实现运营成本年节省超10亿元。

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秘书长王燕凯看来,共研共建AI行业大模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行业大模型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全产业链所有成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协同发力、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在共研体合作方面,协会支持行业单位参与城轨行业大模型建设并共享发展成果。

张君表示,未来,青岛地铁集团将持续发力智慧城轨建设和人工智能应用:一是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引领、应用赋能,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主动贡献青铁场景和高质量数据,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二是协同建模,基于行业大模型共同认识,全力支持行业大模型应用与迭代升级;三是产业聚势,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智慧城轨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推荐阅读:

密山市宏添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被罚款1万元

有关赴韩整形,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提醒!

1月19日华控赛格涨停分析:深圳本地股,碳基材料,山西国企改革概念热股

专题推荐:

Tags:

相关文章

本站推荐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