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晒书客・花月之书|
|晒书客・花月之书|
2025年04月29日阅读人数58842
(原标题:|晒书客・花月之书|)
《“娜拉”在中国: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1930年代》
许慧琦/著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4年7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易卜生在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是现象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终结19世纪,带领文艺和与文艺有关的思想迈入20世纪的门槛。他的戏剧不是讲求仪式感的宫廷文化的遗存,他的故事是写给大众看的,剧中人话是说给大众听的,而1879年12月在丹麦首演的《娜拉》,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切中女性的困境和出路这一话题,撩动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之一,因而名声大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有真正走出晚清的中国人是不可能感受到这股气象的。不过,提早进入现代的日本给极少数中国的思想精英搭起了解易卜生、了解《娜拉》的桥梁,进而在辛亥革命爆发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促成了与女性有关、和“解放”话语有关的新思想的蓬勃传播。这是一段有趣的历史,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作为杂文名篇是如今的普通人也多少耳闻的,但在此文写作的背后,还有众多可讲的故事。
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写到了在“国族自强”这一世纪初的大叙事之下,娜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疑,剧中的娜拉是一个争取解放的样板人物,剧的先进性让忧国忧民的知识精英备受激励。之后的三章,作者分别讲了“娜拉”在中国的几个阐释面相:自救、抗婚和志业,女性从摆脱束缚到自立自为的路径,每一步都离不开“娜拉”故事的启迪。
《过渡劳动: 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
孙萍/著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中”——被困在系统中的人太多,但外卖骑手是最典型的一类。“时间自由”是这份工作最经不起推敲的优点,骑手们不干活就没钱拿,干得越多越勤就越有收入,系统给骑手们设置了一个游戏,让他们抢单上瘾,用打怪兽的心态完成一个又一个送单任务,让他们能够在收入不高、风险又大的情况下,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
书名中“过渡”的涵义,要从学理上解释的话有些费力。但有一个简单的理解法,那就是作者在访谈骑手时,问起他们是怎么干上这一行的,对方大多会回答,没有别的挣钱的活儿可干,用跑外卖送单来“过渡一下”,话里的意思是,这是一个不算正式工作的工作,是临时性的,一种“零工”。骑手大多认为它不会长久,但是,跑着跑着,不知不觉与自己的身份合为一体,接受了别人看自己的目光,接受了社会对自己这一行的诸种限制、大量的相关规则,乃至默认了平台对自己劳动的剥削,“过渡”也就成了长期。
作者和她的团队至少从2017年开始进行了这项研究,五六年里外卖经济蔚然壮大,骑手大军如今在人口较少的二三四线小城里都成为最活跃的“风景线”。依靠着算法系统、移动媒介,依靠着“监控资本主义”的种种技术手段,“平台正在形塑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骑手大军各自为战,干不下去了的人会无奈退出,只有个人化的博弈,不存在工人的集体抗争。全书结论中有一节,引用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里的论述,指出了骑手的“碎片式无助”,不出意外,本研究的结论落在了一种挂虑上,挂虑个体体力劳动者的尊严和安危。
《一片树叶的颤动: 南太平洋诸岛小故事》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 杨菁/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毛姆在1897年的处女作小说《兰贝特的丽莎》获得成功后,立刻开始了他的全球旅行生涯,通过一次次旅行,他收集故事,获取灵感,写下了更多的小说、散文并做了无数笔记。1898年,他在意大利的卡不里岛,在那里的经历见闻产生了他的第二部小说《成圣》,之后他还到过佛罗伦萨,到过塔希提岛,到过莫斯科,到过缅甸、柬埔寨、越南,到过中国的长江流域,到过香港,他的各种名篇如《面纱》《月亮和六便士》《佛罗伦萨月光下》等等,故事都发生在“异域风情”之中。
但是除了这些国外的目的地,在海上的航行也同样是毛姆的旅行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最著名的海上经历,是1916年在帕果帕果的港口,听一名贵妇聊了自己的事后,以此为素材写出了他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雨》。此书中即收录了《雨》,此外,第三篇《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也同样是毛姆的得意之作。毛姆总能很自然地让他最熟悉的那些负面人性——饥渴、虚荣、虑事不周、容易受骗——由中产和贵族们来表现出来,把他们推入困境和绝境,这是大众读者喜闻乐见的情形;同时,他也会恰到好处地描写几笔异域,像是海岛风光,让人对那些地方产生向往,对有钱人的庸俗生活有更多好奇。
《在虚无时代: 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美)温迪·布朗/著 李磊/译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11月
不管这时代属于多么大的“变局”,总有人会回到那些伟大的昔日思想家那里寻求帮助。马克斯·韦伯就是这样一份可靠的思想资源。他的两篇演讲“以学术为志业”和“以政治为志业”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经得起一次次的严肃阐释,产生新的见识。
本书是从这两篇演讲阐发的关于虚无主义的一段缜密思考。作者讲,虚无主义是“由欧洲的各种现代性力量、尤其是启蒙运动对神权的挑战而引发的,最近又因为一切价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而得以加剧”。对于新自由主义主义来说,与资本增值无关的任何知识都是无用的、不值一提的。在当下,它与贬低所有价值的虚无主义之间达成了很好的结合。作者谈到的后果是“民主本身陷入危机”,但我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国情,把它理解为“让人丧失谋取金钱财富之外的所有信念”等等。
在“以学术为志业”中,韦伯谈到了知识人的责任。通过本书作者的视角,我们可以简单地领会到一种告诫,即知识人不能随波逐流,而要以一种相对纯粹的决心去创造意义。当然,具体的阐述过程里有很多细致的辨析,这是韦伯作品本身的难度的体现,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认真,她绝不想示人以一个轻松地实现“逻辑自洽”,进而可以对现代社会的虚无精神下灵药的韦伯。
《香烟股份有限公司: 1870-1930中美烟草贸易研究》
(美)楠·恩斯塔德/著 王晶/译新星出版社 2024年6月
“我们深陷在资本主义的神话中”,简单地说,这个神话就是“一切你能买到的东西都是固有的”,是你“应得的”,所有人造物,从电灯、汽车到互联网,从咖啡、啤酒到香烟,在你消费它们的时候,你会把它们看做自然之物。如果你观察一个人(或是你自己)把烟从口中拔出来,吐出一口白雾,你会觉得烟就是此人的一部分,吸烟是一件和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但是这本书以烟草的传播史为考察对象,解析了这个神话。香烟兴起于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它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推动。全球第二大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海外商业帝国,这个帝国由几十个资本家为核心,靠着数以千计的工人的劳动,大规模生产烤制卷烟,把它们卖给数百万烟民消费者。
书中尤其写到了其在中国创建的分公司的历史,并且把“亮叶烟草关系网”这一鲜为人知的事物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楚,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香烟文化渗透进的社会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和电影、电视、舞台演出、平面设计、社交性消费等诸多行业领域、文化媒介都有密切的结合。这是一本宝贵的专著,它所说的一切都不像是兴起于一百多年前的事,而就像是在眼下发生,因为它最重大的主题之一,就落在了资本主义商业扩张中“网络”的建立和发挥作用上。
推荐阅读:
专题推荐: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