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港股 从细节探秘遗珍:现代科技如何唤醒青铜古韵?|文物修复

从细节探秘遗珍:现代科技如何唤醒青铜古韵?|文物修复

2025年05月09日阅读人数57528

(原标题:从细节探秘遗珍:现代科技如何唤醒青铜古韵?|文物修复)

作者 朱紫璇 从兽面纹青铜�械椒锬裎铺崃贺眨�从镂空青铜盒到汉代薄壁青铜盆,它们或破碎,或锈蚀,但正是在这残缺与破败之中,青铜器修复师们开始了与古器的对话。

兽面纹青铜�校嚎刹鹦兜那嗤�器

从细节探秘遗珍:现代科技如何唤醒青铜古韵?|文物修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博物馆早年入藏一件青铜器,表面有兽面纹与龙纹,纹饰清晰精美,腹器内刻有铭文,自命为“盂”。这只“盂”虽然外形完整,表面没有明显残缺破损的痕迹,但形状怪异,不合常理,因此当年入藏时品名暂定为“盂”。

 

兽面纹残��

上博修复师张��琛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发现,这只看似完整的“盂”有 6 处人为干扰的痕迹。青铜器底部的 4 处痕迹中有 3 处为等边三角形,正是对应三足酒器的位置,说明原本底部有三足。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那自命为“盂”的铭文竟是后人将底部切割下来刻上文字后再焊接回去的。“改制”文物一直是旧时古董行业的潜规则操作,因为有铭文的青铜器总可以卖个好价钱,因此旧时的古董商经常做这样的事情。

 

CT扫描影像

虽然青铜�小安『Α币丫�找到,但修复过程仍是一波三折。因原器三足二柱全部缺失,国内出土虽有类似器型,但因体型比例、纹饰风格差异太大,没有找到适合缺失部分的尺寸依据。最终在机缘与努力下,原上海博物馆青铜部主任周亚先生在日本神户白鹤美术馆找到了一件与这件青铜�行沃萍负跻谎�的完整器型,为修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日本白鹤美术馆收藏的青铜��

修复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给青铜�邪沧叭�只脚,由于这件“改制”文物具有时代特殊性,因此在制定修复方案时,张��琛尝试尽可能地保留其具有研究价值的“改制”痕迹,要想做到这点就必须采取一系列不同于传统修复的方法,这也是对中国传统“完美复原式”的青铜器修复的一些探索。

从业三十余年的张��琛一直将“最少干预性与可逆性”作为自己文物修复的原则。因此,修复这件青铜�忻挥惺褂么�统焊接的办法,而是异想天开地使用了磁铁吸附,具体方法就是将可拆卸式补配结合3D打印铸造。既能使青铜�谢指丛�貌,又能保留曾经改制的痕迹。

3D打印生成金属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直接快速打印,另一种是间接快速铸造。间接快速铸造相比直接快速打印可以减小成品误差,使文物修复配缺更为精准。因此最终采用间接快速铸造的方法,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蜡模,再进行熔模铸造配件。

张��琛首先通过蓝光3D扫描获取“改制”�械木�确立体三维数据,再根据日本白鹤美术馆青铜�械氖�据资料,利用软件创建出残�械娜�个中空足和二柱。创建后的配件可以完美地模拟出器物的铸造细节,数字化配件可以通过3D打印机直接输出蜡模。

 

3D扫描获取“改制”�械木�确立体三维数据

 

利用软件对此件残�薪�行三足与二柱的数码创建

配件经3D打印技术制作完成后,与青铜�胁腥辈糠滞耆�吻合。接下来就是安装配件,张��琛创造性地尝试了可拆卸磁吸无损安装的方法,将青铜�械撞咳�足对应的位置和柱头分别粘接一片薄铁片,通过磁铁,配件就被牢固地吸附在青铜�猩砩隙纤鸬奈恢谩�

 

可拆卸式配件

 

柱头内磁铁安装示意图

由于磁铁的强大吸力可将原本质量不重的空心足与柱头牢固地吸附在青铜�猩希�安装后的青铜�胁唤隹梢晕榷ㄕ玖�,而且配件可随时拆卸。不过出于文物安全考虑,在展出时会在青铜�懈共肯轮谱鞫懒⒌闹С偶埽�承托自身重量,防止因为自身的重力、�薪畔蛲庹箍�的角度以及可能发生的滑动摩擦等问题对文物造成的安全隐患。

 

兽面纹残�行薷春�

不守旧和与时俱进被张��琛视为海派文物修复技艺的一大特征,“文物修复并没有外人想象的这么枯燥,是非常有创新性的”。3D打印与磁吸结合的大胆创新,既还原了青铜�性�本的形制与功能要求,又保留了青铜�械南肿矗�在最少干预性与展示效果之间达到了平衡,使得传统文物修复更加安全精准。

粉碎的镂空青铜盒如何复原?

2012 年 5 月,上海博物馆的“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上,一件精美的青铜盒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它造型独特,通体镂空,正面纹饰分为五组,每组雕铸着两条变体龙纹,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国内罕见的国宝级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件青铜盒在出土时,只是一堆散落的碎片。由于自身镂空、器壁薄、形制不大,再加上埋藏环境的腐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出土时,它已碎成五十多片,不成器型,铜胎胎质氧化严重,甚至出现了酥松现象,几乎无法辨认其原始形态。面对这样一堆看似无望恢复的碎片,上海博物馆修复师钱青及其团队接过了挑战。

 

修复前青铜盒

镂空青铜盒的修复可以称之为粉碎性青铜文物的修复。修复团队秉持最小干预原则,运用传统修复方法对青铜盒进行修复。对于这件几乎粉碎的青铜盒,最重要的就是将碎片拼接起来。修复团队首先对碎片进行了编号,并仔细记录每一部分的位置和状态。由于碎片数量众多,且形状各异,这项工作就像拼图一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有些碎片很容易就能找到对应的拼合处,而有些则需要反复比对,才能找到合适的匹配。

碎片都整理完毕,接下来就是将其按照编号拼接起来。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是拼接方法的选择,由于青铜器壁薄且脆弱,传统的焊接方法并不适用,因此选择了环氧树脂作为粘接材料。这种胶水不仅透明度高,而且强度足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原真性。

然而,拼接并不是简单的将碎片粘在一起,还需要考虑碎片之间的缝隙、变形程度等因素,确保修复后的青铜盒能够保持原有的形状和纹饰。由于青铜盒本身是镂空的,碎片基本都是一小段,横截面非常小,粘接的接触面极其有限。粘接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在已经粘接过的碎片上要粘下一片碎片,但没有了可操作的空间;有时一碰就掉下来,又要重做。而且随着修复的进行,积累的胶层厚度也会造成最后几片碎片不平整。修复师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调整每一片碎片的位置,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找到最恰当的契合点。

内壁的拼接补缺

外部的拼接补缺

为了解决粘接过程中青铜盒的变形问题,修复师们巧妙地在青铜盒内部制作了一个临时性框架,并用大头钉、橡皮泥和胶带暂时固定,起到支撑作用,有效减少了拼接时的变形的概率。

碎片虽然拼接了起来,但还有部分需要补缺。对于缺失的部分,修复团队没有简单地填补,而是用铜片和铜棍精心弯制出与原有部件相匹配的形状,先构建起一个基础框架固定住,再填充树脂并打磨平整。这样做不仅保证了补缺部分的稳定性,也使得新旧部分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

 

补缺后的青铜盒

不同于国外的考古修复,我国的修复理念是传统的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更偏重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要求修复后的效果是完美的能够陈列展出的效果。因此还需要为这件青铜盒雕刻纹饰,并进行着色、做旧等处理。

侧面打底刻纹饰

 

侧面内部做色

尽管困难重重,钱青和她的团队还是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地修复了这件镂空青铜盒,赶在 2012 年上海博物馆的“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上展出。

青铜盒修复后

凤鸟纹提梁卣如何重现风采?

2015 年,江西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以其难以估量的价值,荣登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榜单。从2016年初开始,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专家们便着手对这座古墓中出土的珍宝进行保护和修复。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凤鸟纹提梁卣,它以精致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经过一系列相关考证研究,专家学者们目前一致认为其工艺精良,纹饰华美,造型标准,制作年代应为西周早期。后来,这件珍贵的提梁卣辗转流传,成为了海昏侯刘贺的私人藏品,最终带入墓中成为了陪葬品。这件提梁卣不仅是高规格的标准器,而且被西汉王室收藏且保留有后世的干预痕迹,这不论是对于研究商周青铜器还是西汉高阶贵族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此件重器的保护修复以及研究性信息提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故宫博物院修复师王有亮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件凤鸟纹提梁卣时,发现它的状况远比想象中糟糕。盖沿、盖钮部位已有轻微层状剥离和矿化现象,纹饰表面也有轻微锈蚀。更为严重的是,卣身的垂腹部分有严重缺失,一条扉棱与垂腹的连接处发生严重裂隙,并存在肉眼可见的形变。而卣底则与器身断裂,一分为二。此外,还有多块大小不一的青铜残片需要比对归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器物的内壁、内底等部位发现了棕黑色片状物,王有亮根据多年的青铜器修复经验判断,这种表面加工痕迹并非器物本身自带,也不是锈蚀产物,而是人工处理的痕迹。

海昏侯提梁卣修复前原状

 

提梁卣内壁的黑棕色片状物

正式修复之前,王有亮及其团队首先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CT系统以及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提梁卣进行了全面检测,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分析病害得知提梁卣中稳定的锈蚀对器物并没有危害,反而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秉持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原则予以保留。而提梁卣中的黑棕色片状物是涂刷的大漆残留物,在汉初已普遍使用,或许是希望能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X射线CT成像

在明确了青铜器的材质、结构和病害产物类型后,修复师们开始着手制定修复方案,对其制定了去锈去污、缓蚀封护、拼对矫形、粘接焊接、做色处理和环境控制六项修复保护技术路线。

在此次修复中,有两大关键点,一是拼对矫形,二是焊接与粘接。

在拼接碎片之前,要先对提梁卣矫形,虽然这件提梁卣的形变幅度不是非常大,但是由于器壁较厚,而且质地坚硬,所以矫形难度较大。为此,修复师们特制了一个木质支架,使提梁卣能够平稳地倒置固定,这样既保证了文物的安全,又便于后续的修复操作。他们采用工具整形法配合模压法,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每一个细节,直至卣腹逐渐恢复原貌。在这个过程中,修复师们将碎片按纹饰、器型等进行归类编号,最终惊喜地发现掉落下的10片碎片基本补全了卣身的缺失部位,并且边缘与卣底的断口形状也相契合,这也意味着提梁卣的修复工作无需额外补配材料。

由于提梁卣的损害情况比较严重且损害部位特殊,修复方案选择了粘接与焊接并用的方法。对于提梁卣而言,最脆弱的部分莫过于卣身与卣底的断裂处。考虑到普通胶黏剂无法承受长期展示所带来的压力,王有亮选择了强度更高并且安全的传统锡焊法来加固这两个关键部位。焊接完重点受力部位后开始粘接其他碎片,因为碎片存在“矿化”的问题,铜质不佳会大大影响焊接的强度从而无法保证文物的安全,因此采用流动性好,粘合力强的环氧树脂对碎片进行粘接,保证了提梁卣的安全,使其恢复原貌。

海昏侯提梁卣修复后

这件凤鸟纹提梁卣在修复保护的过程中采取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修复技艺紧密结合的方法,在保证最小干预的同时有效恢复了提梁卣的原本面貌,使其不仅达到外观上的和谐,也保证了其结构的坚固、安全。

汉代薄壁青铜盆如何矫形?

汉代有不少青铜器出土,两汉时期的青铜器多为生活用具,更加实用化、生活化。而盆器作为日常生活的用具也较为常见,因而比起鼎、爵、觚、�小⒆鸬雀�能看出当时寻常百姓的生活痕迹。但青铜器在出土前经历了长时间的地下埋藏,普遍存在变形的问题。汉代薄壁青铜盆也难以幸免,出土时已经严重变形,原本圆润的口沿变成了椭圆形,边缘有多处残缺和裂隙,表面还覆盖着厚厚的土锈和硬结物。面对这件“伤痕累累”的青铜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上海博物馆的修复师们开始了艰难的修复之旅。

 

青铜盆修复前

修复团队首先收集了这件青铜盆的信息,包括它的尺寸、重量,并仔细绘制了病害图,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之后清理工作随之展开,修复师们用笔刷仔细地去除青铜盆表面的土壤等附着物,对于那些细小而坚硬的土锈,则动用了洁牙机清理。

 

洁牙机除锈过程

清理后的青铜盆露出了它原本的光泽,但也暴露出它严重的变形问题。矫形是修复青铜盆的关键步骤,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步。由于青铜盆壁薄,且已历经千年腐蚀,其韧性大打折扣,因此相较于强硬的矫形方法更适合长时间在变形处固定工具,再配合热风枪的加热,提升器物矫形时的可塑性。最终修复团队选择模压法结合加热整形的方式进行矫形。

在模压工具的选择方面,修复师们选择了两个德国狼工扳机式木工夹来操作,这种G形夹是塑料材质,对于施加力的调节度很精细,非常适合这件薄壁青铜盆的矫形工作。两个G形夹一个夹在盆的外壁,从外部向内施力;另一个夹在盆的内壁,从内部向外施力。青铜器长期处在不良环境中,变形并不是规律的,因此矫形不是针对固定的位置,而是多角度的,需要反复尝试寻找大G形夹和小G形夹都合适有效的矫正位置,通过G形夹的对抗力,逐渐将变形的盆沿矫正。

 

矫形过程

然而,仅仅依靠G形夹的力量还不足以完成矫形,还需要热风枪辅助。修复师们将温度控制在300摄氏度,对青铜盆进行加热。每次加热5分钟,然后用测温枪测量器物表面温度,确保不超过200摄氏度,薄壁青铜器的热量传递快、散热慢,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器物温度过热而受损。因此在加热过程要格外小心,不断微调加热区域,确保温度均匀分布。加热后的青铜盆延展性增强,更容易塑形,从而提高了矫形的效果。

矫形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粘连裂隙、焊接铜片、补缺等修复工作。首先,对于小裂隙,修复师们使用瞬间胶将盆沿的裂隙粘接起来,而对于较大的缺损,则选择合适的铜片进行补配,用电烙铁焊接牢固,并使用木锉刀和打磨机将补缺处打磨平整,使新旧部分完美融合。最后,为补缺部分作色,通过笔刷喷涂、笔刷上色后纸巾压涂以及钢针滚上土锈等方法,使青铜盆的表面颜色恢复到了与原件相近的状态。

 

铜片焊上后

 

环氧树脂补缺

随着最后一道工序的完成,这件汉代薄壁青铜盆的修复也告一段落。矫形修复不仅使其重新焕发出光彩,也为今后薄壁青铜器的矫形提供了更多参考,让人们有机会领略到青铜器的独特魅力。

青铜盆修复完成后

 

修复后细节图

图片 | 朱紫璇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推荐阅读:

丰田旗下大发汽车面临7亿美元的损失

中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过去两年房地产市场超跌的城市今年有望出现修复

互联互通名单新增11只ETF!有何来头?

专题推荐:

Tags:

相关文章

本站推荐

标签云